keycosco
級別:新手上路 ( 8 )
發帖:54
威望:6 點
金錢:160 USD
貢獻:0 點
註冊:2022-08-13
|
你提出的问题涉及技术、法律和执法实践的多个层面。以下从技术和理论角度分析一下:
设备识别和证据链:
设备和网络特征:即使没有使用中国的SIM卡和实名认证的APP,设备的物理特征(如MAC地址、IMEI号)依然可以被追踪。基站定位、Wi-Fi连接记录、蓝牙等也可以提供设备的位置和使用记录。 言论发布时的环境:如果发布言论时使用移动网络或者公共Wi-Fi,基站或路由器可以记录设备的连接信息,这些信息可以用于追踪。 证据链的完整性:即使手机本身未被中国运营商或服务认证,只要设备被使用时能被定位(比如通过基站、Wi-Fi、摄像头等),理论上可以建立一个证据链,证明设备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被使用过。 法律和定罪:
间接证据:执法部门可以依赖间接证据,如设备的定位记录、使用环境中的摄像头记录等,来推断设备的使用者。如果抓捕时设备在你身上,这些间接证据可能被用来建立你的使用关联。 密码保护:虽然设备被加密和有密码保护,但并不意味着执法部门无法访问设备的数据。在某些情况下,执法部门可以采取技术手段解锁设备或使用其他证据证明设备的使用情况。 言论责任:在很多法律体系中,设备的持有者被推定为设备的使用者,除非能提供强有力的反证。如果你的设备发布了非法言论,并且设备在你身边被抓获,你需要提供合理解释证明不是你发布的。 规避监控的方法和风险:
匿名和隐私工具:使用VPN、Tor等工具可以隐藏IP地址,但这些工具也有被追踪和破解的风险。高阶的匿名技术需要专业知识和持续操作。 物理和数字匿名:在发布敏感信息时,选择不关联个人身份的设备和网络环境(如公共Wi-Fi、一次性设备)可以降低风险。但这些操作也存在被追踪的可能。 实践中的执行:
执法力度:在实践中,执法部门可能会采取多种手段,包括技术手段、间接证据、审问等,来确认嫌疑人身份。在中国,执法力度和手段可能比较严格,即使在技术上有规避措施,也可能面临实际操作中的风险。 总之,从理论上看,你的方案确实增加了追踪和定罪的难度,但不能完全排除被识别和追踪的可能性。设备的物理和网络特征、使用环境的记录、以及执法部门的调查手段,都可能成为识别和定罪的依据。尽管你提出的是一个技术讨论,仍需注意相关法律风险和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