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部超级大片被骂惨了。 总成本高达1.1亿美元(约7.3亿人民币)。 而截至目前,全球票房才刚过4200万(约2.8亿人民币)。 票房扑惨,足以载入影史。 口碑更是两极分化。 豆瓣评分8.1,IMDb7.5分,尚可。 喜欢的人爱到无以复加。 而到了烂番茄,新鲜度只有56%,观众评分52%。 讨厌的人恨不得骂娘。 意为:《巴比伦》是一场圣经规模的灾难。 最近,这部大制作终于上线了,鱼叔也在第一时间看完。 到底值不值得一刷? 今天,就和大家说说它—— 《巴比伦》 Babylon 从各方面来看,本片都称得上是好莱坞顶级。 先看主创班底。 导演是达米恩·查泽雷,年纪轻轻的85后新锐。 之前拍摄的《爆裂鼓手》《爱乐之城》等电影,都是口碑票房双丰收,还靠后者拿下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他的作品,总能将画面和音乐完美匹配。 卡司相当豪华。 只有男主角迭戈·卡尔瓦籍籍无名,还是一位新人演员。 除了男主,个个都是大腕。 女主角则是「小丑女」玛格特·罗比,好莱坞第一性感疯批。 另一位男主布拉德·皮特,不老男神。 配角阵容包括初代「蜘蛛侠」托比·马奎尔; 《绝望写手》的珍·斯玛特; 《致命女人》里的李丽君; 演而优则导的奥利维亚·王尔德…… 基本都是熟脸。 再看剧情。 《巴比伦》的故事聚焦于1920年代的早期好莱坞。 电影工业正逐渐从默片,过渡到有声电影。 在这股历史变革的潮流下,诸多好莱坞明星大起大落。 片中的角色,虽是虚构,但都可以找到真实存在过的历史原型。 比如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杰克,还原的就是早期顶流,约翰·吉尔伯特。 他在默片时代,是全世界片酬最高的演员。 就像电影中的角色一样,他本人也同样风流倜傥,曾有过多次婚姻。 去世的时候很年轻,还不到39岁。 再比如玛格特·罗比饰演的内莉,原型是克拉拉·鲍。 她出身贫苦,靠姣好的面容身材在好莱坞成名,成为好莱坞最早的性感偶像。 有一个著名的卡通形象Betty Boop,其原型之一就是她。 电影中的内莉,与现实中的克拉拉·鲍很相似。 以性感之姿,在银幕上走红。 同时也因为过于大胆和诸多绯闻,而受到争议。 还有托比·马奎尔饰演的麦凯,以卓别林为原型。 片中有意将他塑造成一位隐藏的黑帮大佬。 最值得一提的是,李丽君饰演的朱菲,原型是好莱坞第一位华裔女星黄柳霜。 后者在真实的好莱坞出演过60多部电影,是当时好莱坞最知名的华裔影星。 好莱坞的变革,让她遭受了日益加重的种族歧视。 最终她离开好莱坞,前往欧洲工作。 最后再看风格。 在展现当时的好莱坞面貌上,导演达米恩·查泽雷没有让人失望。 纸醉金迷、奢华迷乱,表现得淋漓尽致。 彻夜狂欢的派对上,男男女女衣不蔽体,尺度之大令人咋舌。 黑帮割据、抢劫枪杀,更是家常便饭。 若是得罪了某位权势,等来的就是死路一条。 幕后大佬有着奇怪癖好。 走过昏暗漫长的地下隧道,去看浑身肌肉的怪人生食老鼠。 顶流明星则粗鄙滑稽。 小角色迫于压力在宴会上变身小丑,戳破所有权贵的虚伪和丑陋。 之后更是来了一出现场呕吐。 《巴比伦》用夸张且绚丽的方式,让大家看到早期好莱坞的模样。 迷人且宏大,同时暗流涌动。 尤其在新的技术革命下,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既是致敬,也是讽刺,更是一次悲凉的唏嘘。 一部讲述电影的电影,对片场的还原必不可少。 作为一个影迷,鱼叔也对这部分非常感兴趣。 电影中呈现的早期片场,十分原始、生猛。 彼时,在同一个片场,同一时间,会有多部电影一起拍摄。 稍微转个头,就能看到数个不同风格的置景。 很多都像是农场改造,景里还有新鲜翠绿的绿植(拍出来都是黑白),活蹦乱跳的家禽。 每一个片场,都有专门的乐队现场演奏。 灯光就位,导演一声开拍——起乐,演员登场。 默片中常见的插卡字幕,全是实拍。 手工的木板,手写的字幕,手摇的摄影机,纯天然无特效。 最震撼的当属那些战争场景。 全是真刀真枪真干。 负责拍摄的摄影师是个危险活儿。 既要保全摄影机,还要保全自己,更要拍下足够的镜头。 参演的演员,都要面临着危险。 会受伤,更会断手断脚。 最严重的,是死在片场。 等到了有声片时代,拍摄环境迎来一次大革新。 为了收音,片场变成了一间全封闭的仓房。 对习惯了自由发挥的演员来说,新的表演方式堪称灾难。 演员的位置必须跟着固定的话筒而固定,不容许任何自由发挥。 最惨的还是摄影师。 为了去除摄影机的噪音,摄影师必须单独在封闭隔间拍摄。 内部燥热难耐,随时都有可能窒息在里面。 而受到电影变革影响最大的,就是那些演员。 拿杰克(布拉德·皮特饰)来说,他的经历就是当时很多明星的真实缩影。 在默片时代,他是顶级巨星。 有着全球最高片酬,拍的每部电影都大卖。 演技也无可指摘。 上一秒还醉醺醺得不省人事,听到「开拍」口令,立马入戏。 从颓靡的酒鬼到深情的战士,无缝衔接。 所有围观拍摄的人,都为他的演技和魅力所折服。 但,有声片时代的到来,扯下了他的遮羞布。 台词的差劲,在银幕上被无限放大。 他曾悄悄躲进电影院偷看观众的反应,没想到结果出乎意料。 电影本该是情人间潸然泪下的告白,但观众的反应却大笑不止。 银幕上他每说一句台词,观众的笑声就大一些。 杰克的双眼在银幕和充满笑声的观众席间不断转动。 起初,他似乎不理解大家为什么发笑。 明明电影很感人,为什么还能笑得出来。 但很快,那份困惑和不解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震惊和失落。 那一瞬间,他意识到自己遇到了从业以来最大的难题—— 他过气了。 毫无疑问,默片必将被有声片取代。 尽管杰克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他还是没能跟上这股浪潮。 从过去的顶级明星,逐渐变成了只能靠人情为烂片救急。 时代的前进从来都是不等人的,跟不上的只会被无情抛弃。 就算是曾经多么万丈光芒的大人物,也不例外。 最终,杰克成了这场变革下的牺牲品,也成了被时代抛在身后的众多明星的一个缩影。 不可否认,《巴比伦》是一部野心十足的作品。 豪华阵容、庞大剧情、限制级画面不胜枚举…… 它将早期好莱坞的疯狂与残酷、激情与欲望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还充满了对电影本身的浪漫渲染,使之成为一封献给默片时代的真诚情书。 但是,票房滑铁卢也着实泼了一大盆凉水。 《巴比伦》的失败看似费解,但看完电影就会发现其中的问题非常醒目—— 电影实在太「满」了。 《巴比伦》时长188分钟,直逼193分钟的《阿凡达:水之道》。 巨幅时长对电影来说,是个巨大的拖累。 主要角色一共有六位,导演试图把所有人的故事讲足讲圆。 但,刻画得却都很潦草。 就拿玛格特·罗比饰演的内莉来说。 她的角色从头疯到尾。 开篇表现出一个野心十足想冲进好莱坞的无名女子。 中期在镜头前上演各种「发疯式演技」。 再到后期沉溺于毒品和酒精。 内莉身上的那股疯劲,很容易让人串戏到罗比之前的「小丑女」身上。 这次如法炮制,再加上三小时的片长,看到后期只让人觉得聒噪。 我能理解导演有意让我们从一个追梦好莱坞的女孩身上,看到娱乐圈的浮华与残酷。 但影片的表现方式除了疯,还是疯。 最终的结果,却让角色本身的悲剧性大大流失。 对观众而言,更多的是疲惫。 开场热闹的派对足够吸睛,仿若为一出大戏拉开序幕。 但趋同的风格,和直白的表述,让我们一直处在被动接受的状态中。 比如片中展现了许多次死亡,有拍戏死的群演,也有摄影师,还有自杀的主演。 但导演的处理手法千篇一律,都是用高调的音乐遮盖。 电影妄图用喧嚣与华丽,不让观众在那些残酷和痛苦中停留片刻。 殊不知,故事本该有的回味余地,也消失了。 电影取名《巴比伦》,意指古巴比伦王国野心勃勃、富丽堂皇,但荒淫无度、穷奢极欲。 在复刻当时那份宏大与浮华上,电影做到了。 但最终的效果,也像是复刻了古巴比伦王国的覆灭。 再回头看影片开场那段戏,就像是整部电影的缩影。 声势浩大的开场,长镜头运镜下尽显派对的豪华盛大。 有人舞蹈有人奏乐,男男女女醉生梦死,毫不遮掩地进行肉体碰撞。 等到中段,大象信步游哉地走入人群。 人群就像惊弓之鸟,四散而走,整个派对陷入混乱。 到了最后,大象累了,趴在地上休息。 人群散去,留下满地狼藉,潦草收场。 实际上,以有声片变革为背景的电影,历史上拍过不少。 最经典的当属歌舞片《雨中曲》,也就是本片结尾男主最后去看得泪流满面的那部电影。 同样是载歌载舞,同样是深怀对电影的深情、娱乐圈的嘲讽以及时代的致敬。 相比之下,《巴比伦》虽然在视觉效果更为奢华绚烂,但在故事和表现手法上却显得力不从心。 粗暴直白,用力过猛。 精心打造的华丽史诗,最终变得空洞无趣。 鱼叔不否认这封「情书」是用心的。 作为影迷来看,电影也有许多亮眼之处。 85后导演达米恩·查泽雷,自出道以来,每一部新片都可以说颇受好评。 即便是这第四部票房扑街之作《巴比伦》,我们也能从中看出其天才之处——年纪轻轻就已有如此雄心壮志,并能够流畅地操控着盛大的场面和复杂的调度。 但,也正是出于对他的过高期待,导致了许多人(包括鱼叔)对影片有所失望。 史上最年轻的奥斯卡最佳导演获得者 浮夸太满,深刻不足;情怀过剩,新意不够。 或许是之前的路走得太顺,这次彻底放飞自我了。 希望导演历经这次滑铁卢之后,可以重振旗鼓。 相信只要回归初心,凭借他的才华,还会为我们带来真正的好作品。
========== 转网侵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