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则视频被热烈讨论。 up主「户晨风」在成都街头,随机找了一位老年人去超市。 被采访的,是一位78岁的阿婆。 她说自己一个月只有107元养老金。 并向拍摄者倾诉,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吃过肉了。 随后的视频中,户晨风声称自掏腰包,为老人买了20斤大米、一袋面粉、两块五花肉,共花费127元。 老人接过商品后的落泪道谢,戳中了不少网友的内心。 但没想到,这个视频很快就被B站下架,甚至up主的账号也被永久封禁。 平台没有公布原因,网友们的意见逐渐分成两个阵营。 一方认为,up主「利用弱势群体进行流量变现」,该封。 另一方认为,up主帮助了一位贫困老人,不该封。 从网友的论战中,可以发现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无论是手机还是大银幕,我们目力所及的贫穷与苦难,似乎越来越少了。 于是,贫困成为了孤例。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这几年,穷人似乎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无数国产剧陷入了「悬浮」的怪圈。 就拿近期翻车的《心想事成》来说。 电视剧主打奋斗题材。 但,起手就是住在北京二环内的四合院。 从家门口走到客厅,要一路小跑。 室内更是宽敞明亮,家具齐整。 孙家姐妹俩从小住在一个房间。 姐姐抱怨过自己没有独立空间。 「总不能住在一起一辈子吧,从小到大挤一间房」 可两人的房间有多挤呢。 镜头一转,两张床横卧两头,中间还能摆上沙发、茶几、书柜、梳妆台等家具。 空间宽宽裕裕,改造成两间毫不费劲。 旁边,有一间留给奶奶的闲置房。 房顶,还有一处干净雅致的露台。 在这样的条件下,姐姐的梦想是要买下CBD旁边的高档公寓。 「努力、奋斗」的空喊口号,在这里显得过于矫情。 有的人出生就在罗马,自然不懂前往罗马的路有多么崎岖。 而剧中另一个「穷人」代表,追求姐姐孙心的小褚,是个房产中介。 在孙心妈妈眼里,大专生不靠谱,中介收入不稳定,完全指望不上。 但镜头之下的他,其实也不算穷。 开着高档哈雷摩托,在城里自由驰骋。 京A黄牌,至少两块。 这样脱离现实的情节,早已成为国产剧的常态。 去年,冯小刚执导的电视剧《北辙南辕》。 蓝盈莹饰演一名四五线龙套演员。 不过,与我们印象中那些四处奔波领盒饭的龙套演员不同。 她同样是住在一套很大的四合院。 凭借着莫名的「好运气」频繁接戏,眼看就快大红大紫了。 同年的《生活家》,也是给主角立了「穷人人设」。 还特意安排了母女俩为省饭钱去超市一通试吃的情节。 但,精致的住所和自信满满的生活态度,却又根本不像是穷人家。 还有早两年的电视剧《梦回》。 刚毕业的建筑系实习生,明明没正式工作也没钱,却在北京住着超大的豪华复式小楼。 如今,盘踞在内地荧屏上的主角,永远都是律师、建筑师这些光鲜靓丽的成功人士。 名牌包包,华丽服饰,更是一套接一套地换。 贫穷不仅被折叠了,穷人的概念也被彻底扭曲了。 长此以往,国产剧给观众设下了一种假象—— 真正的穷人,不见了。 户晨风相关话题的帖子下,有许多网友错愕。 第一次知道,有的老人只能拿到一百块养老金。 第一次知道,一百块只能买这么点东西。 「我第一次知道××」。 类似的句式,在去年《隐入尘烟》大火时也曾流行。 电影结尾,马有铁终于等来了麦子的收成。 买家除去水分,再抹掉4块零头,算出来3970元。 拿到后,还得先去还钱。 种子、化肥、农药,一共是1570元。 马有铁忙活一整年,所剩寥寥。 许多人对此感到惊诧,怀疑现在是否还有这样的穷人。 对贫穷的想象力正在退化,真实的贫困却尚未完全解放。 事实上,真实的底层生活,早不是第一次被拍出了。 曾几何时,我们有许多将镜头对准穷人的影视作品。 常被大家提起来的《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就拍出了北京普通人的烟火气。 至今豆瓣8.8。 还有讲述沪飘的《外乡人》,豆瓣评分高达9.3。 剧中对外乡人生活岌岌可危的状态描绘得非常精准。 有个中年包工头,一听说身份证找不回来了,立刻蹲地嚎啕大哭。 因为在那个年代,没有身份证对于外乡人而言就是寸步难行。 除了电视剧,还有更多纪录片相互呼应。 两年前,一部纪录片翻红,戚小光导演的《女子宿舍》。 该片未上映就被封禁,只能从凤凰卫视的回访专题片中,略窥一二。 就是这样一部「不存在」的片子,在豆瓣被刷出了9.5高分。 跟随镜头走进的,是一间2元一晚的旅馆。 妇女们挤在不足10平米的房间内,高低错落的床位就像偷工减料的木匠随意搭成的。 她们的年纪四五六十岁不等,有的逃婚背井离乡,有的无法忍受丈夫的家暴。 「哪有家?有家在这干啥啊」 方淑珍,是宿舍的常驻大使。 54岁到62岁,八年间一直再次居住。 为了生计,她在医院做护工,每天要照顾二十多位老人。 端屎端尿,一个月才1000块钱。 没有医保,连病都不敢治。 同岁的王淑芹,就深受其扰。 长年干农活累活,让她的双手闹起痛风。 发作起来整宿难免,也找不到活干。 可当医生让她去拍片子时,她头也不回就走了。 四百块钱,她不敢拍。 花卷配咸菜,就是一天的伙食。 能捱过一顿算一顿。 「一块钱我们都舍不得啊」 她们的遭遇是个例,但绝非孤例。 镜头未记录下的,还有年过七十仍然外出务工的老人。 即使发病昏迷,醒来也咬牙硬抗,只为了养活家中残疾的儿女。 体面与尊严,是中国最广大的普罗大众所需要获得的朴实价值。 这种价值,来之不易。 「不管咋的,咱们得活下去」 类似《女子宿舍》的国产影片,还有很多。 创作者并不局限于对苦难的描绘,而是添注了对社会的思考。 豆瓣9.7分的《最后的棒棒》,将镜头对准消亡行业的坚守者。 「棒棒」老黄,66岁。 头发白了,脊背驼了,仍然往返肩负着上百斤的货物。 趴在厕所的地板上,徒手掏马桶。 将粘上粪便的手洗了三遍,只为了赚20块。 徐童的纪录片《算命》,豆瓣9.2分。 揭露的,是城乡结合部游民的真实处境。 算命先生历百程,迈着瘸腿来到市集摆摊。 一同带来的,还有他的痴傻老伴。 「当代傻活佛」 几日连轴转,卖力吆喝算卦。 可临回家前,兜里落不下百十块钱。 「老天爷饿不死瞎家雀儿」 深受贫困困扰的,远不止农村的老人们。 因为贫困,所以没有接受教育。 也因为没有学历,逐步陷入贫穷。 这是套在底层人民身上的恶性循环。 李杨导演的《盲井》,用一起矿难骗保案的始末,揭开矿民的险恶环境。 穷山恶水出刁民,不该是一句推断。 更应该反思,面对贫穷,我们能做些什么。 电影《苹果》,用一个看似狗血的故事,戳破了残酷的社会逻辑。 少女刘苹果沦为富人家「借腹生子」的机器。 被剥削的女性,被压榨的穷人,构成了文明底部沉默的大多数。 从个人的伦理难题,到群体的结构困境。 中国独立电影人不仅爱拍,而且会拍。 本质上,是出于对底层人民报以的最大关怀。 正如《算命》片尾打出的那行字幕。 「算不尽芸芸众生微贱命,回头看五味杂陈奈何天。」 遗憾的是,目前的国产剧里,越来越难看到这样的底层生活。 大多国产剧更愿意拍摄精致体面的上流社会。 穷人消失了。 现实关怀也渐渐不复存在。 影评人毛尖就曾批评过,现在的国产剧最看重出身论。 「永远按照地位和财产来分配颜值,再按颜值来分配道德和未来」 似乎只有高颜值、有钱人,才能做得了主角,才能获得美好的未来。 一方面,流量化的市场规则,让影视作品愈发套路化。 故事不用深刻,只要蹭到热度和情绪即可。 拍摄不用细抠,只要后期加点滤镜即可。 演员也不用深入角色,只要美丽可爱即可。 所有的制作链条,都只在乎浮华外壳,不再注重内核走心。 单一而媚俗的桥段,会让观众的视野变得愈发狭窄。 放任继续,那么早晚有一天,我们不得不面对满屏的烂剧,失去选择。 另一方面,也离不开我们独有的「技术问题」。 薛定谔式的删减标准,不仅让投资方望而却步,更让无数构思死于摇篮。 剩下的,就只有持久打游击战的地下导演们。 更要命的是,舆论环境也愈发不利于现实主义作品的拍摄与探讨。 反映底层生活的影片总会被扣上「丑化中国」的帽子。 早年,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贾樟柯的《三峡好人》都斩获金狮奖殊荣。 但,批评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 负面的揭露,有说是媚外,有说跪舔西方评委。 去年突然大热的《隐入尘烟》,更是陷入这样的争议。 不少人认为,这种电影就是为了有意抹黑中国。 可是,关怀底层,揭露黑暗,本应就是文艺创作者的良心所在。 而爱国的标准,也不该仅限于赞美。 直面落后的一面,才能为小人物立言,为底层社会求变。 此次户晨风视频被删,就有网友揶揄。 说标题取错了,应该叫《107元养老的大娘,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细细想来,78岁的阿婆与66岁的二舅,何其相似。 但,网友的反应与两则视频的命运,却迥乎不同。 归根结底,也许源自「焦虑」二字。 毕竟,直面贫困,徒增不安,显然不利于网友们的身心和谐。 带着这个思路,诸如《心想事成》的国产烂剧,似乎也「沉冤昭雪」。 只是,那些镜头下的脆弱、孤独、无助,我们都再难得见。 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阵痛。 记录这些疼痛,是为历史书写注脚。 消费苦难,无异于制造苦难。 无视贫穷饥饿的存在,比饥饿还要可怕。
========== 转网侵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