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公元756年夏,安史之乱爆发的次年,叛军势如破竹,直捣长安门户潼关。唐玄宗只得携心腹至爱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及一众皇族妃嫔、亲信官宦仓皇出逃,直奔蜀地。 车马行至马嵬驿,六军不发。将士随从们早已饥肠辘辘,心生怨恨,一片哗然。军中主帅陈玄礼趁机为太子李亨争权,煽动士兵将“国贼”杨国忠灭门。以防后患,众人请愿将其族妹杨贵妃一并处决。唐玄宗自知失势,前路漫漫不可无兵马相伴,只得忍痛赐死了杨贵妃。此次事件史称“马嵬坡兵变”。 一次逃亡,一次兵变,摧毁了富贵荣华,也葬送了情深挚爱。“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翅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六军叩谢,高喊万岁,却无人知那玄宗的心魂,大半随着香容玉陨也一并离去了,只剩下一具活着的朽木。 此后行军继续向西南前进,进入崎岖陡峭的斜谷栈道。适逢华西秋雨连绵不绝,一下便是十几天。风萧萧,雨凄凄,天地间笼罩着阴冷和苍茫。在无边的寂寥之中,车马銮铃被淅淅沥沥的风雨打动,发出刺耳的悲鸣之音,如子规啼血,回荡在山谷间。这一切景象深深刺痛着玄宗。遥想当年,华清宫里,长生殿前,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一曲霓裳羽衣惊艳天下。而今玉魄永湮灭,九曲回肠空余恨,心中多少怨情孤寂,又能与谁诉说呢? 于是玄宗便将这凄风楚雨中的碎铃声谱成《雨霖铃》曲,借以抒发对杨贵妃的思念和悔恨之情。后由当时唯一随行的梨园弟子张野狐将此曲编奏留存,方传于世。“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弥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碧鸡漫志》卷五·王灼 02一段乱世悲情,注定为《雨霖铃》曲渲染上悲伤幽怨的底色。后人元稹作《琵琶歌》,便有“因兹弹作《雨霖铃》,风雨萧条鬼神泣”的评价。到了宋代,宋人擅借旧曲之名,另倚新声。而其中最负盛名的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一首抒发离情别绪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一举将《雨霖铃》推上宋元十大金曲,流芳百世。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雨霖铃·寒蝉凄切》 宋·柳永 离别发生在“风急天高猿啸哀”的秋季,同样的萧瑟凄清。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刚刚停歇,黄昏变得潮湿阴冷。尽管船家一遍遍的催促,两人仍紧握双手,泪眼朦胧,纵有千头万绪,在此刻却也无从说起。天地辽阔,那沉沉的暮霭就像前路一样虚无迷茫。曾经杯酒交错,酒醒尚在佳人温暖的怀中,而今一切都如凄秋般冷清。今后这一年又一年,即使再遇见如何美好的风景、如何快乐的事,又能与谁人诉说呢? 此时的柳永第四次科举落榜,不得不与相好的歌妓虫娘分别,离开汴京。仕途屡次失利,恋人也无法长相厮守,未来道路渺茫,无数痛苦交织在他心头。柳永自18岁起离开家乡,四处游历,行走于“烟花巷陌”,沉醉在温柔乡里,做风流事,觉平生畅,留下了令其名声大噪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同时也爱上了唱词的莺莺燕燕。24岁志得意满去科举考试,他自信“定然魁甲登高第”,此后却因“辞词浮糜”不为接受,连续经历了四次落榜,一晃便是十五年。 在这一次次期望落空的失意中,他流连于青楼,也与歌妓舞姬们产生同命相连、心心相惜的情感。而“小楼深巷狂游遍,罗绮成丛,就中堪人属意,最是虫虫”(《集贤宾》)。柳永甚至对虫娘作出了“便是有,举场消息。待这回、好好怜伊,更不轻离拆”(《征部乐》)的承诺,可见其情深之切。只可惜造化弄人。纵使花前月下最慰人心,柳永终究不甘于“把浮名换了、低酌浅唱”,而与爱人挥泪告别。一如玄宗当年,因沉迷美色误国,最终又不得不为国为己而舍爱。在理想面前,在自身安危面前,他们早已做出了选择,而将那些难以消解的无尽孤独和嗟叹,永远留在了身后的无边暗影之中。 人间总恨离别泪。以柳永的《离别难》一词作结,或许更能呼应他的《雨霖铃》花谢水流倏忽,嗟年少光阴。……最苦是、好景良天,尊前歌笑,空想遗音。望断处,杳杳巫峰十二,千古暮云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些带着幽怨的离愁,终将消散在千古的漫漫黄沙之中。但《雨霖铃》经由人们的传颂,在每一个淅沥的霖雨时节,每一次难舍难分的时刻,都将见证着一双双朦胧的泪眼中,倒映出恋人模糊的轮廓和一片白茫茫的迷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