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端午驱瘟吃粽[13P]
叁月杉


級別:光明使者 ( 14 )
發帖:4931
威望:20006 點
金錢:33155 USD
貢獻:333333 點
註冊:2023-03-03

端午驱瘟吃粽[13P]

            端午节是汉字文化圈的传统节日,定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夏季送离五瘟神,驱除瘟疫的节日。战国时期的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于这一日投江自尽,后以纪念屈原,有人称其为诗人节(有些地方是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忌日),是华人四大节日之一,与新春、中秋等节日同属汉字文化圈的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列岛、琉球群岛、朝鲜半岛、越南的重要传统节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有不少都跟禳毒驱疫有关,芳香类植物如菖蒲、艾草、兰草等经常出现在端午节相关的节俗里。人们常把这些香草挂于门上,称为“悬蒲艾”,有时还会加上蒜头、香茅、石榴花、龙船花等,或其他在当地夏季生长的植物如桃梗、葛藤等,较常见的组合为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菖蒲形似剑,插在门口象征驱除不祥,故有“蒲剑斩千邪”之说;艾草则代表“百福”,石榴花的根部可驱虫,蒜头的浓烈气味可以驱邪,合称“天中五瑞”。也有以石榴、蔡花、菖蒲、艾叶、黄栀花为五瑞。最简单是把这些草捆扎起来挂上,也有加上红纸,还有制成不同的造型,制成人形、虎形者称为艾人、艾虎,也有制成花环、佩饰,不但有驱邪禳毒的意义,还富有装饰性,是民间艺术的一类。亦有以绘上天中五瑞的画像代替花草。也有些人把香草和雄黄、朱砂等香药制成各种形状的香囊,佩带在身上,也有加上其他植物者。造型玲珑可爱的香囊也常常是给小孩佩戴的饰物,心灵手巧的母亲还会用五色花布做成小辣椒、小黄瓜、胖娃娃、小纱灯和小粽子等各式各样的小玩物,挂在孩子的身上,据说也是为了驱除瘟疫。也有装一些芳香馥郁的药物如白芷、丁香等,其香气具有驱蚊辟秽的功效。亦有些人会焚烧艾草、白芷、苍术等草药,以其气味和灰烬来驱瘟。
 
            粽是各地华人于端午节所吃的食品,近世所见的粽子是古代中国北方的角黍和南方的筒粽互相影响、融合而成。晋朝初年开始有固定在端午节吃角黍的记载,当时民间食用的角黍是用芦叶裹高粱米做成的同时也是一种祭品,制成角状,意义是祈求传宗接代。后世的北方粽馅料常包括红枣、栗子等,亦有传宗接代的意义。南方的筒粽是把大米放入竹筒中炊煮而成的,除食用外也用于祭祀。南方稻作区常常祭祀水神,而传统上龙被视为水神,故人们常用筒粽祭龙,其中一种方式是把筒粽以饲蛟龙,也是越人祭龙的古老活动。而这时角黍和筒粽已开始混同,统称为粽。南朝梁时端午开始有了纪念屈原的意义,于是粽子也成为祭屈原的祭品,食粽也有了纪念屈原的意义,且演绎出蛟龙窃食筒粽,因蛟龙惧怕楝叶、彩丝,故祭祀屈原的筒粳要塞上楝叶,缠上五彩丝。至唐代,粽子已经成为节日和市场上的美味食品了,也常用五色彩丝捆扎,称为“百索粽子”。当时流行的粽子多种多样,其中一种叫九子粽,用彩线将九个粽子扎在一起,常见于唐诗中。唐代以后,端午食粽子的民俗历代传承下来。历经多朝后,粽子的风味和粽馅的种类更形多样了,如明代有以艾叶浸米而成的“艾白粽”,清朝宫廷用奶酪浸米一夜后煮成的“奶子粽”和乾隆年间出现的“火腿粽子”。直至现代,吃粽子已成为华人过端午节的标志风俗,人们端午节常以粽子为礼物,粽子的品种、花色都日益繁富,形状、用料和馅类亦按各地的饮食习惯和口味而有所不同,而粽谐音“中”,又有科举高中的吉祥寓意。而粽子的主料糯米能补中益气和治疗脾胃虚寒,常见的粽子馅料红枣能补脾益胃,而包粽子的苇叶、竹叶能清热利湿,荷叶还能和胃宁神,因此吃粽子也有养生之目的。
 


除了驱瘟吃粽别忘了看妹哦!
 
 
 
 
 
 
 
 
 
 



赞(66)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6-22 01:12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2(s) x3, 11-20 0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