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印度是一个非常奇葩的国家,他们从地缘角度来看的话,与我国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同样土地面积广阔,同样人口分布密集,有着大量的劳动力可供调配。 (印度街头) 在发展层面,印度在近些年来也一直有意对中国几十年前的发展路线进行模仿,用“印度制造”吸引大量的外资外企,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 而中国凭借着“中国制造”逐渐成为了世界强国。但是在印度扎根的外企,近两年却接连退出印度市场,印度也根本没能通过外企,实现经济上的飞跃,反而收获了商界的一片差评。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外企要退出发展潜力看似很大的印度市场,印度是如何一步一步成为外企的火葬场的呢? (印度工厂)一、印度对外企心不诚 外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尤为重要。在现代社会,外国企业能够刺激本国市场,创造出大量高薪优待的就业岗位,对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好的良性推动作用。 正因如此,几乎所有国家在面对外企时,都会给予一系列的相关优惠政策,尤其是在税务方面,外企所受到的政策倾斜一般都比本国企业要大很多。 对于企业和国家来说,这都是一步双赢的棋,但是印度却反其道而行之,非但没有给予外企优待,反而还把它们当成了任意收割的韭菜。 2022年7月,印度高层宣布对我国vivo,oppo等中国手机品牌,在印度的厂家进行所谓的突击检查。表示我国的手机厂家,在印度有非常严重的偷税漏税行为,二话不说的就冻结了厂家们的银行账户。 (一系列国产手机品牌退出印度) 7月21日,同样是我国手机厂商的荣耀,直接宣布退出印度市场,给出的理由是“众所周知的原因”。 除了中国企业之外,印度人对其他国家的外企下手也是一点都不手软。他们通过税收的理由打击过美国的IBM,英国的沃达丰等一系列国际知名大厂,要么就是直接冻结账户,要么就是要求对方缴纳高额罚款。 印度人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不是在给自己树敌吗?我们从事态的后续发展,当中就能看出印度打击外企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印度小米专卖店) 在冻结了小米公司的资金之后,印度试图将小米驻印度公司直接强行收购。MG汽车和上海电气也同样遭到了印度的强行收购。虽然印度人最终并没有得逞,但是这种行为背后的目的却已经是人尽皆知。 没错,印度想让外企变为自己的国企。这样一来外国人就没法挣到印度的钱,企业所赚的钱也都会流入印度本国的经济体系之内,对于印度来说这绝对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驻印度外企来讲,印度人的这番做法和土匪根本没有什么区别。 外企之所以选择在其他国家扎根,就是为了从中赚取经济利益,如果一来二去之下被别人收购,那外企不仅赚不到钱,甚至还要搭上时间和技术成本,绝对是一笔亏到家的买卖。 印度人对外来企业的心向来就不真诚,他们将外资企业当做了收割的对象,颇有些滚刀肉的架势。 (相关漫画)二、印度离谱的外资法律 从法律角度上来说,印度也不是一个适合外资企业生长的土壤,在印度注册公司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公司注册之后,如果想要解决商业纠纷,同样也要走很多繁琐的程序,对于大型外资企业来说,这中间的时间成本几乎是无价的。 而且,印度政府可以在法律的庇护之下,随时对外资企业展开审查,并且可以自主冻结外资企业留在印度的财产。 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外资企业既然在印度扎根,就必须要听从印度法律,这种奇葩的规定也是外资企业必须冒的风险。 (离谱的印度法律) 有人将印度的贸易政策形容为“不可预测”,而事实也的确如此,在印度的外资企业时刻都要面临印度官方的指控,人家说你偷税就偷税,说你不合规就不合规,动不动就是罚款和冻结财产。 美国应该是被印度坑的最惨的一个国家,他们在近些年来已经被印度人当成了一头随时可以薅羊毛的肥羊。 美国的企业就是以全球化为基础的,例如谷歌服务、亚马逊服务都非常依赖国外市场,因此他们必须要在印度扎根。 (印度亚马逊公司) 印度人自然也知道美国的这些企业离不开印度市场,所以动不动就对他们进行罚款,总金额早已超过上亿美金。但是美国人却无可奈何,只能通过其他手段将印度人的钱挣回来。 对于谷歌和亚马逊这种全球性的大型企业来说,罚款其实是小事。不过如果这些罚款出现在一个实力并不强劲的企业上的话,那无疑就是伤筋动骨的。所以很多有能力进行外资企业建设的厂家,都不会将印度选择为第一目标。 薅羊毛也有一个底线,如果印度人继续恬不知耻的用罚款为本国谋利的话。也许美国在未来的某一天还真会下定决心直接退出印度市场,这对于印度来说势必也会是个冲击。 (印度谷歌服务)三、被坑惨的日本和韩国 如果说美国大哥的企业,只是在印度遭受了薅羊毛的打击的话,那么日本和韩国两个“小弟”的外资企业则是差点就死在了印度……。 时间来到2015年,印度总理莫迪来到日本和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谈起了有关高铁的事宜。双方之间的交谈非常融洽,最终印度决定让日本成为自己的专属的合作伙伴,全面引进日本高铁的相关技术。 两国合作本是一件好事,印度的高铁市场可谓是潜力无限,印度人口密集,对高铁这种高速的公共交通需求量极大。根据日本当局进行估计,印度的高铁市场规模甚至可以达到5000亿美元以上。 (安倍与莫迪) 所以,日本为了让印度这个甲方安心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拍着胸脯保证在5年之内完工,让印度高铁成为印度独立75周年的贺礼。 时间来到2017年,做足了准备的日本人来到了印度,这些日本工程师们一到印度就傻了眼,这里的局势实在是太出人意料了。 原来2017年高铁线路开工之后,印度人就开始了招标。由于双方早就做好约定,日本给予印度1,000亿美金的贷款作为高铁的修缮资金,而且这些钱的利息低至0.1%,但是印度高铁建设的所有原材料都必须从日本购买。 这一来二去之下,日本虽然亏了点利息钱,但是也能从印度人手上赚到原材料的钱。怎么算都是不会亏的,但是印度人在招标上所做出的行为,却让日本接受不了。 (印日高铁合作举步维艰) 举例来说:在购买列车头时,印度人给出了80亿的报价,虽然这个数字在普通人眼里很大,但是日本人所生产的高铁列车头成本就要96亿,印度这是想吃人不吐骨头。 无奈之下,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只能再次找到莫迪,双方就高铁列车头成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莫迪表示:列车头的生产成本在印度其实只需要60亿美元,只不过我们自己不会造罢了。 岸田文雄这才明白印度的真正想法,他们并不是想低价购买列车头,而是想把高铁列车头技术直接从日本薅过去。日本顿时陷入了难题,如果低价出售列车头,那么对于日本本国企业的打击实在太大;如果真的把技术转让给印度,那印度在日后就成为了日本高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对手。 (印度铁路运输依旧原始) 印度给日本出的这道选择题,压根就没有正确答案。所以双方之间的合作只能一拖再拖,从日印高铁开工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6年的时间,但是整条高铁却仅仅修建了40%。 面对韩国企业,印度更是毫不留情。 2004年,韩国最大的钢铁企业浦项钢铁在印度开办了海外工厂,投资了整整120亿美元。建设计划是要让该钢铁厂年产量达到1200万吨,可谓是野心勃勃。 单纯从印度国情来看,这个目标并不是不可能。因为印度的廉价劳动力遍地都是,而钢铁生产需要大量的基层工人,与印度国情匹配度很高。 (韩国浦项制铁) 但是,韩国人只考虑了下层基础,并没有考虑印度的上层建筑。这里的上层建筑指的是印度的腐败官员和政府机构。 我们前文中也提到,海外企业在印度办厂需要进行十分繁杂的审批手续。在这个过程中无数印度腐败官员将韩国浦项钢铁当成了摇钱树。 想让我快点办事就必须给钱,韩国人不知不觉间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除此之外,在工厂征地审批的过程中,韩国浦项钢铁也遭到了很大的打击,无数钉子户狮子大开口,颇有一股要讹死韩国浦项钢铁的架势。 (建设中的制铁厂) 与此同时,印度的环保部门又在这时跳了出来。他们平时不去治理印度糟糕的自然环境,却在外资企业进行征地的时候收取环保费。一来二去之下,印度又薅了浦项钢铁不知道多少羊毛。 从2004年开始,韩国浦项钢铁就着手在印度建厂,但是直到2016年,这个厂子居然都还没有建成。每次印度人都能拿出一个新的理由去讹钱,让浦项钢铁防不胜防,最终只能放弃自己十几年的努力,在2016年直接放弃了该项目。四、印度的危险境地 在面对中国时,印度人的态度也非常可恶,他们不仅大批关停中国在印度的企业,同时还在关税上大动手脚,一度提议要对中国的钢材进行反补贴税的征收。 (印度进口中国钢铁) 虽然截止到目前印度还没有真正实行所谓的反补贴税,但这是因为印度人离不开中国的钢材。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工业大国,任何机械制造都离不开钢,如果惹毛了中国,印度的基建大梦将会彻底破碎。 印度对于外资企业的剥削和不信任,逐渐让自己陷入了一个极其尴尬的局面。他们的市场遭受不了任何冲击,但能够拯救他们的外资企业,却都已经被印度当局给挤兑的差不多了。 2022年8月12日,印度权威商业媒体《商业标准报》刊载了一篇文章,提出了对印度外资企业发展现状的担忧,文章中明确表示—— “它们正在对印度失去兴趣。” (印度的外企杀猪盘) 的确,印度虽然是目前世界上的人口第一大国,亚洲第三大经济体,而且国情极其适合外资企业发展。但是印度政界高层和相关法律对于外企来说,已经成为了一个无法逃避的问题。 印度人始终没有把外资企业真正接纳到本国经济体系当中,他们对于资金外流有着太大的抵制,完全没有考虑到双赢的结局,总结来说就是看人赚钱就眼红。 截止到2021年,总共有2783家外资企业选择从印度彻底撤离,离开这片是非之地。而在疫情的影响之下,2022年又有1700多家外资企业离开了印度。 要知道,整个印度注册在案的跨国公司也只有5000家左右。在这种趋势之下,印度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外资企业的绝户之地,不再会有外资企业愿意去印度进行发展。 (逐渐破败的印度外企系统) 在2014年时,印度总共注册了216家外资企业,但是在2021年,这个数字却只有63家。背后明显的跌幅,显然是外资企业对印度政策的不满,如果不做出改变,印度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投资信任危机。
========== 转网侵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