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基层干部就是下面那颗钉,谁都能过来敲打几下。
最近,有个大笔杆了写了篇文章,题目叫作“谨防侧卧式干部”,指出“躺平式”干部有所收敛,又冒出一种想躺则躺、想站则站、时躺时站、忽躺忽站,看热闹、当看客、作壁上观的“侧卧式”干部。
文章写得妙笔生花、行云流水,认为“侧卧式”干部是典型的机会主义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批判他们见风使舵、见机行事、规避风险、趋利避害,应该抓早抓小、防苗头防倾向,让“侧卧式”干部尽快走出舒适区。
猛一看这样的文章推出新的概念,而且针砭时弊,大义凛然,理应受到推崇才对,没想到评论区里却翻了车。
有网友留言,先讲一讲什么是空降型干部、火箭式干部吧。
有的发牢骚,刚整治完躺平干部,侧卧又成了问题,以后是不是还有仰卧式、俯卧式、匍匐式、半蹲式,倒立式之类提法,具体干活的人不多,喊口号扣帽子咋就这么多?
有的诉苦,看看基层的待遇、环境、权责再去谴责躺平与侧卧吧,那么多的审计、审查、巡察、巡视、督查,随便一查都是问题,不办是不作为,办了是滥作为,搞不好还要进去,考虑过基层的难处没有?
评论区里见人心,很显然对于“侧卧式”这顶帽子,基层干部并不买账。原因十分简单,问题在下面,根子在上面,如果说基层干部一会躺平,一会侧卧,那么最应该检讨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而非一味地对最底层工作人员进行谴责埋怨。
“侧卧式干部”这个概念之所以翻车,是因为在各个机关层面存在一种“材料型干部”,这些人并没有多少实际工作经验,主要工作就是在材料堆里绞尽脑汁码字,每篇文章都要总结出个一二三,总琢磨着提些新鲜的口号、晦涩的概念、生疏的词句,以彰显领导水平高超。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有些人喜欢把“赓即”挂在嘴边,其实就是“马上、立刻”的意思,可是偏偏正常话不正常去说,非得讲成“赓即、赓即”,听起来非常别扭。
白居易写诗追求的境界是“老妪能解”,如果没有文化的老婆婆都能听懂,就感到心满意足。现在材料型干部写的文章,别说老百姓听不懂,专家教授们也会满头雾水,尤其是三年疫情以来,造出的新词数不胜数,关键是这些标新立异的语言还不敢说讲的不对。
推陈出新是社会充满活力的象征,可是在文字上雕琢那是文学家的事情,并不是机关干部全部精力的投向,若是脱离实际过度在意文字修辞和表述,就会陷入虚无缥缈孤芳自赏的空中楼阁,让很多事情踏虚走空。
尤其一些大笔杆子,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起草文字材料的价值并不在于谁读了,而在于其社会认同程度和具体实践意义。
如果写出来的文字云里雾里、晦涩难懂,得不到最普遍人民群众的认可,那么也不值一谈。
真正有生命力的文字都是通俗易懂直抵人心的,都具有内在传播动力和强大社会认同度,相反那些靠造概念、造名词哗众取宠的,是不可能被人记住的。
相比躺平式干部、侧卧式干部,更值得警惕的是那些乱下定义、乱造名词的材料型干部。
有时候无为胜有为,不乱扣帽子,不妄加指责,不带歪方向,也是一种利国利民的莫大贡献。
赞(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