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众口一词的说法是:消费疲弱,内需不足。原因其说不一,有说穷人太多的,有说预期不好的。但不管原因是什么,鼓励消费,拉动内需都成了当务之急。
这种众口一词的说法,其实是很荒谬的。因为这种说法是假定了一个前提:社会中无论生产了多少东西,生产了什么东西,消费者都应该充分而及时地消费掉。否则,就是消费疲软,就是内需不足,就是消费拉了经济的后腿。
简而言之,经济循环不了是消费者的责任。但世界上有这样的道理吗?不错,现在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些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掉,举凡房子、汽车、家用电器、日常用品,大体都是如此。但要知道,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生产还是消费,都是由复杂的因素决定的。市场给出了错误的信号,或者相关的企业由于某种原因集体做出错误的判断(如这些年的房地产和汽车),都有可能造成过剩的产能和过剩的产品。难道这些过剩的产能和产品就应该由消费者来消化吗?消化得了吗?东西卖不出去,还有一个更现实的原因,这就是我多次讲过的,我们目前的产能,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世界市场准备的。而现在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国家对中国的进口减少,这些产能和产品自然就会处于过剩的状态。
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我们鞋子的产量最高达到一年140亿双。按每人每年消费2.5双的标准,我们一年最多也就消费30亿双。这样规模的产能,怎么可能由国内的市场来消化?这是消费的问题吗?这两种情况告诉我们,不能有东西卖不出去就说是消费不足,有时问题是出在生产端或供给端。有人会说,不对,我说的消费不足或消费疲弱是指和前些年比,现在人们的消费行为比过去更加谨慎了,能不花的钱尽量不花。不错,这种现象我承认是存在的,但我要反问,前些年那种火爆的消费场面难道就是正常的吗?你没觉得那是一种不正常的超前的过度吗?你真的觉得我们的经济就到了那种水平吗?
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一直在讲一个问题:过去几十年这种火爆的消费并非是正常的,那是一个特殊背景下的阶段性的产物。先是短缺时代形成的大片空白需要填补,接着,是正好赶上由机电技术革命引起的家电消费革命,再接着,是国家为刺激内需推动的住房商品化、教育产业化和医疗市场化。这样,人们的消费就好比跑了一个百米冲刺,接着又跑了一个,又跑了一个。
现在,消费已经处于一种超前、过度、透支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人们需要喘口气,而且,由于超前消费,这些已经购置的耐用品可以用一阵子了,不需要马上置换了,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所以,我不赞成说中国人不消费了,现在是消费疲弱等等诸如此类的说法。我的看法是,尽管这几年由于就业和收入的因素,一部分人中存在消费降级的现象,但从总体说,尤其是把经济增长和收入变化作为参照,可以说,现在中国人的消费大体是正常的。让我们首先来看一下今年前9个月的经济与消费增长的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的速度是5.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588亿元,同比增长8.2%。今年前9个月,GDP同比增长4.37%,而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8%。可见,无论是从上半年看,还是从前9个月看,与GDP增长的速度相比,消费增长的速度都明显快于GDP的增长。这些数据可以证明前面的结论,从总体说,尤其是把经济增长和收入变化作为参照,可以说,现在中国人的消费大体是正常的。你还要消费怎么增长?
简单概括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不能认为前些年那种火热的超前、过度、透支性消费是正常的,而把现在的消费看作是不正常的;如果以经济增长速度、收入和就业的情况为参照,今天的消费才是正常的,原来那种过于火热的消费才是不正常的阶段性的特例。我们要改变对于消费问题的基本判断,要形成一种在正常消费基础上的发展模式。
第二,供给与需求,是经济活动中的一对基本关系。其理论上的理想状态当然是供需平衡,即生产者能提供多少东西,消费者就能购买多少东西。就此而言,我国经济中需求不足的现象是存在的。但现象上的需求不足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如产能过剩,外需减少,决不能把需求不足简单等同于消费不足,从而将政策措施锁定在刺激消费上。
第三,消费是收入的函数。中国潜在的需求,即经济学中的需要,也就是没有购买力的需求,潜力巨大。因为我们还有数量庞大的低收入人口。但这种潜在的需求要转化为现实的需求,需要解决的是收入的问题,购买力的问题。单纯靠刺激需求是无济于事的。
赞(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