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中产阶级已成为全国人民的笑话
本頁主題: 中产阶级已成为全国人民的笑话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捞乜都咁掂


級別:精靈王 ( 12 )
發帖:1321
威望:1384 點
金錢:10362 USD
貢獻:13500 點
註冊:2023-07-26

中产阶级已成为全国人民的笑话

 

前段时间,我在抖音刷到一个视频,有个博主在分享她中年失业后做自媒体的心得和体验,结果引起评论区的一阵骂声和讥讽。

事情是这样的。

博主和老公在结婚后一起全款买了一辆 30W 的车,在上海杨浦区买了一套三室一厅 100 多平方米的房子,还在还贷中。

老公是某公司的小领导,年薪在 40-50W 左右。自己之前也是公司里的管理层,年薪和老公差不多,失业做自媒体后,赚得没以前多,但要付出的代价很大,每天拍视频、直播、探店、选品,把自己搞得压力很大。

两个人现在还没小孩,但每个月的房贷 + 日常开销 + 父母的养老费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随后博主在视频末尾自嘲地感叹一句:“我这个中产阶级当得可真累啊!”

这个视频评论超过了点赞数,我有点好奇,结果打开评论区,惊呆了,大多数人都在嘲讽这个博主,最主流的观点是:这么点身家就敢叫自己是中产阶级?!你怕是对中产阶级有什么误会吗?!

看完评论,我不禁在想,现在国内对中产阶级的标准都那么高了吗?

我上网赶忙查了查中产阶级的定义,结果发现全世界各地对中产的定义五花八门。

比如,世界银行对中产的标准为每天可以赚取 85 美元相当于 500 左右人民币的钱,折合成月收入大概是 11000 元左右。

再比如,根据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吕大乐的界定,收入并不能作为中产的唯一标准,在香港,月薪 2 万到 5 万港币完全可以排到中等收入群体了,但这并不是等同于你就成了中产阶级,还要看你住的房子的房价、存款、接受的教育、甚至是否有定期的度假等等。

国内还有些专家提出,就算有房子车子还不够,如果不是全款付清的,全部都不能算作是中产的列队中。

记得 10 几年前,我看的一部热播美剧《绝望的主妇》,描写的就是美国美景镇几对中产夫妇的生活,夫妻里老公通常从事律师、公司高管、医生等体面的职业,妻子几乎都是家庭主妇,一家人、两辆车、住在郊区的独栋大别野里。

20 岁出头的我看这部剧的时候还在想:哦,原来,这就是中产阶级的生活标准啊!

长大有机会出国留学后我才发现,其实国外郊区的大别野也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只要不是纽约、巴黎或富人区的某些别墅群,一套郊外三楼独栋别墅的价格还不如在北上广一线城市外环郊区边上 80 平方米的电梯房。

更不要说车子这种易耗品,价格简直就是拦腰斩断。买一辆 7 成新的本田车,普通办公室白领 2 个月的工资就可以把它拿下。

那么,回到刚刚那个问题,为什么国内对中产的标准那么严苛?

我想了想,可能有两个主要原因。

一个是,国内的中产太脆弱了。

除了二代,大多数年薪 50W 以上的年轻人走的都是小城青年 10 几年寒窗苦读拼学历拼勤奋的路子,毕业后要么进入金融、投资、咨询这种本就高薪的精英行业,要么就进入互联网大厂这种新兴赛道。

而恰巧那些年正赶上互联网经济最红火膨胀的时候,年轻人拿了本该很多年后或者一生根本拿不到的百万年薪,在一线或新一线城市买房扎根,家里的闲钱再投资点基金股票。

更有不少人索性一步到位,送孩子读私立或国际学校,老婆在家相夫教子做全职太太。

在光景好的时候,这些状态自然是没问题的,压力虽然大,但行业还在走上坡路,薪资是一定会涨的,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但奈何世事无常,这几年变化得太快太多。

公司该关的关,该裁的裁,年薪百万的 30 岁 + 打工人成为了职场上最尴尬的一群人,想要找差不多薪资的岗位几乎很难。

公司也慢慢认清了,这个年代,规模都是屁,利润才是关键,淘汰一批中层管理,业务没有什么影响,利润倒是省出来了。

而想要委屈自己找一份薪资略低的工作又不怎么容易,不仅要拉下脸面,还要被人像买菜一样挑三拣四。

去创业公司人家觉得你只会做 ppt,自己做生意又弄不懂开个店的装修进货怎么搞,一切在大公司如鱼得水的向上管理、沟通协调、以及写分析报告的技能愣是没用上一点儿。

但再难能怎么办呢?家里的房贷总要还,孩子也总要吃饭上学,只能硬着头皮在求职路上低着头继续厮杀,但那点心气也随着找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磨得都快没了,有时候也不免怀疑喃喃自语:这个人生,怎么走着走着,就走下坡路了呢?

我和朋友打趣说,中年危机不是中年失业后找不到工作,而是你能不能拉下自己的脸皮,从内打碎自己,找一份比自己心理预期更低的工作。

中产阶级就像一个包装精美,内在却极其脆弱的奶油泡芙,看着绚丽,内核却极其不稳定,一咬就碎,积累财富的方式靠的是时代红利下的价值膨胀,这点其实也没错。

但不幸的是,错把这些财富当作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并且放大和高估了这些能力,从而做一些与真实水平不相符合的生活追求和价值投资,当外部的稳定被打破时,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却几乎没有。

另一个我觉得让国人对中产标准极高的原因是极度的内卷和竞争,让我们始终无法有足够的安全感,需要用比标准高很多的物质条件来满足。

中产这词本是” 稳定性” 的代表,一辈子不求大富大贵,但也安稳富足。

而国内的消费成本太高,抗脆弱能力又太差,一不小心来了个阶层滑落,努力二代、三代人的积累全部都要打回重来。

所以,如果一件事不是 200% 有把握,根本不敢掉以轻心,总想着我再多努力一些吧,多吃点苦吧,多赚点钱吧,万一到时候怎么怎么样了呢?

去年我去一个朋友家做客,他自己工作 10 几年,创业自己做个小老板,一年利润也有小几百万以上,这些年买了一套一线城市的价值超过千万的房产,老家二线城市还有自己的房子。

我开玩笑说:“你这生活过得惬意了,不愁吃穿了。” 我朋友赶忙摆摆手说:“ 还差很大一大截了,我这种状态,最多算小康,生意也不是年年好做,趁着还有利润,这几年赶紧要拼一拼。”

出国留学的时候,我曾经去西欧和北欧大部分的国家都转了一圈,那里的人脸上几乎看不到什么焦虑,用现在流行的话说,人人走在街上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 “松弛感”。

毕业后,我曾在法国当地的一家创业公司实习了半年,虽说是创业公司,但节奏和国内国企差不多,早上 9:30 上班,晚上 17:30 下班,天天如此,从不加班。

在老板眼里,也没有什么让员工加班的意识,工作按流程做完就可。通常,我一个中国人的效率和速度,一个星期的工作量往往 2 天就做完了,晚上再去和朋友聚个小餐喝个小酒,生活确实很惬意。

虽然生活安逸,但这些地方的财富流通基本都已经成型了,换句话说,阶层固化。一个出身普通的、正常的年轻人,只要你努力,不做什么出格的事,这辈子生活也不会太差,当然了,也很难有发大财的机会。

我时常觉得这个世界是割裂的。

春节前,去恒隆和一个朋友碰面,楼下的好几个奢侈品店排起了长队,看着店里人头攒动的光景,好似大妈们在超市里挑打折商品的模样。

在上海,人均千元以上的网红餐厅几乎都要提前 1 个月前才能订到位子。每逢假期刷朋友圈,总是会看到朋友们定位到全世界各地打卡游玩的照片。

而回到家,当我开始刷网上的文章和视频时,又觉得大家的生活真的疾苦。

刚毕业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创业的小老板苦了一年一毛钱没赚到反而欠了一屁股债,28 岁的女孩子过年不敢回家被老家的爸妈和亲戚催婚得了抑郁症……

这就是为什么,当在社交网络上发一个过年被裁员、985 毕业只能当保洁的视频会受到那么多人的追捧和点赞,它确实戳到了很多人当下的痛点。但通常,这些视频也只是一波流,便没有然后了。

它提供了情绪价值,但然后呢?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我最近特别喜欢刷一个博主的视频,女孩子 23 岁大专毕业 2 年,在杭州一天打 3 份工,和网友分享一个月收入过 1 万的心得。

视频里,她住在公司集体的宿舍里,没有高档的家居,没有漂亮的衣服,化妆也只是简单涂个粉底画个口红,但每次你看着她蹦蹦跳跳地出门工作,就会觉得这个世界还是挺美好的。

认真想一想,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这些年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只是我们把幸福的阈值拉得太高了,现在嘛,是时候重新拉回正常线了。

最后,我想我们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关紧自己的钱包,吃好喝好,阳光出来的时候多出去走走,让自己今天过得舒服一点,明天比今天过得再舒服一点,这才是第一要紧的大事。

赞(260)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2-28 07:09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11-19 1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