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古人一接吻,澎湃又生猛
本頁主題: 古人一接吻,澎湃又生猛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无字天书


級別:精靈王 ( 12 )
發帖:610
威望:868 點
金錢:22485 USD
貢獻:25000 點
註冊:2024-02-22

古人一接吻,澎湃又生猛

 

是因为春天来了吗?最近咋徒生出这么多怪病呢。先是有个男生感觉全校女生喜欢自己,结果,经医生诊断,他患上了带着自恋妄想性质的“桃花病”;另一个小伙,倒是有一门心思喜欢的人了,结果由于情到浓处,和女朋友亲吻多了,男生先是发烧、嗓子疼,后来发展到脖子肿大,医生看过表示,他患上了所谓的“接吻病”。
 

这两则新闻,单就关注度而言,前者碾压后者。可见,交到“桃花运”了,乃是人生之幸事;至于接吻嘛,小kiss而已,不值得去关注。
 

凡事经不起琢磨,诸位想过没有,接吻虽是一件小事儿,却涉及到情爱史、日常生活史、风俗史,乃至中华文化史,可谓与我们息息相关矣。
01
中国古人接吻否?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证据又在哪里?说来害羞,中国古人最早接吻的证据,其实就是所谓的“春宫图”,而关于春宫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汉代。
根据今人统计,汉代石墓中出土的春宫图共计十四幅,这十四幅图中,亲吻图占据其中之八,交媾图占据剩余六个。
下面,我就列举几个比较有意思的、也比较容易看懂的,与接吻有关的春宫,诸位亦可以体会一下古人的情趣。
第一幅图出土于陕西绥德。单看画面主体显得无比正常,如图所示,画图的绝大部分篇幅是猎人策马扬鞭狩猎的场景。但请注意右下角的红框部分,有男女两人,男子坐在地上,女子坐在男人身上,两人互相抚摸,脸颊相贴,深情接吻。
 

对了,男女的此一动作还是一个招式。《素女经》有云:“男正箕坐,女跨其股”,这一招叫“鹤交颈”。
第二幅接吻图出土于山东平阴。此图分左右两部分(也有人说是上下两层),右边部分的男女俱卧、作势要接吻;比较有情趣的则是左边部分,两位偷窥者早已急不可耐,向这对男女冲锋,偏右边那位(红框内)甚至脱掉衣裤,握起自己夸张的性器。
 

我要引用的第三幅接吻图,如今被郑重地收藏于徐州汉画像石馆。相比于上面,此幅接吻图最为纯粹,画面中照例有一对男女,男居右,着右衽长袍;女居左,着宽袖绣衣。男子舌尖伸出,作势欲吻;女子薄唇微张,准备接纳。
 

为了表现他们的亲密关系,古代画师故意将男女面部的嘴唇和鼻子,画成侧面的形状。众所周知,毕加索就是这样描绘人物的,这一画派被称作“立体主义”。可见,我们的古人是多么聪明且有才华。
说回那幅《徐州汉画像接吻图》,图中男女相拥的姿态似乎也是很考究的,后世的《洞玄子》中曰:“男坐女左,女坐男右。乃男箕坐,抱女于怀中。于是勒纤腰,抚玉体,申燕婉,叙绸缪,同心同德,乍抱乍勒……”
通过以上的图画和文字资料,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在古代中国,接吻属于春宫的范畴,而非一种礼仪。
02
在古老的西方,老拉比(即犹太教中的贤者),只认可三种吻:问候之吻、告别之吻与敬重之吻。罗马人则将普天下的吻笼统地分为三种,分别是友爱之吻、爱情之吻以及爱怜之吻。
姑且不去深究贤者是否故意隐去亲吻中的情欲元素,我们可以看出,从很久开始,在西方社会里,亲吻就是一种常见的社交礼仪。
但在古老的中国人眼中,亲吻则只属于秘戏的一部分,是男女交合之前必要的调节剂,或者干脆点说,接吻就是“前戏”。
 

上文引用的《洞玄子》,男女拥抱之后的下一步就是亲吻了,书中是如此描述的:“两形相搏,两口相嘕。男含女下唇,女含男上唇,一时相吮,茹其津液,或缓啮其唇……”
白居易之弟在他那篇著名的赋文中也写道,男女脱去衣服行好事之前,必要的步骤是“男含女舌,而男意昏昏”。
可见,古人不亲吻则已,嘴唇相接则如下马观花、似风卷残云。古人亲吻,突出的就是一个澎湃生猛。
我的下一个问题是,“亲吻”这个词汇,在古代被使用过吗?
古人曾用无数动词绘声绘色刻画“接吻”这一动作。譬如《素女经》写的“衔其口,吮其舌”;比如唐代传奇描述的“两唇对口,一臂支头”;比如明代小说中写道:“把嘴靠在羞月的嘴边,把舌头捞一捞。”再比如清代人写的诗:“却渐老去风情断,方与佳人接舌来。”……类似的表达可谓不胜枚举,但“接吻”或者“亲吻”类似的表达,古时候还真没有。
 

那么,除了动用各种动词,有没有一两个字儿的词汇能生动表达“亲吻”的意思?答案也是肯定的。
在古代,“亲吻”最早的同义词,乃是“呜”,“呜咽”的“呜”。
需要指出,《说文解字》中并没有收录“呜”这个字,它的同义字应该是“歍”。东汉许慎对这个字给出两种解释,其一:“歍,心有所恶若吐也。”也就是恶心之意;其二,“曰口相就。” “口相就”的意思,即口口相近,也就是亲吻。
这大概就是“呜”代表“亲吻”之意的最早的理论依据。
在东汉及三国时代,“呜”表达亲吻的意思,主要出现在汉译佛经中,从东晋开始,才大量用于男女闺房情事。
举例说明。魏晋南北朝的《杂譬喻经》云:“道士便抱其妇咽共呜。”
 

另一部经文中则如是写道:“(某和尚)见他夫主共妇呜口,扪摸身体,捉捺乳……”
宋代之后,表达亲吻概念时又出现了一个新的字眼:“噷”(注:读音xin)。
不同于“呜”可以用于佛经,“噷”往往只出现在日常生活中。
譬如黄庭坚写的词:“待来时、鬲上与厮噷则个。温存著、且教推磨。”——这里的“噷”就是接吻的意思。先是“噷”,然后“推磨”,即便多情如黄庭坚者,也很少写这样露骨的“淫词”。
元曲里也经常用到“噷”这个字眼,有时候是表达申斥,有时候则是“亲吻”。使用后者的例子,比如《西厢记》的前身《西厢记诸宫调》有写道:“只被你个多情姐,噷得人困也,怕也!”
 

并不是说“噷”出现了便就完全取代了“呜”,在某些时期,这几个字是共用的,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其二,今天我们自以为古人用带“呜”的字眼表达亲吻,是为了形容“吻得很激烈”(当然我也没有否定不激烈),乃至于意会出古人的吻技很高超,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呜”只是一个名词而已。
到了明末清初,方才出现“亲”这个词,它大有迅猛发展的势头,以至于渐渐取代了“呜”。
03
明朝中后期,开始出现“亲嘴”这个词汇。
比如,《型世言》里写道:“爱姐两只手搂住徐铭脖子,下面动荡,上面亲嘴。”
此一时期有的小说,当必须要表达“亲吻”的意思时,甚至完全摒弃了“呜”,代表作品比如《西游记》。诸位假如不信,尽可以进行关键词检索,书中有“亲嘴”之类的词,但用“呜”代表“亲吻”的,一个也没有。
 

另一部著名的情欲小说《金瓶梅》,因为动作戏码太多,为了防止雷同,当要表达“亲吻”的意思时,既用到了“呜咂”,又用到了“亲嘴”。
带着“呜”字的表达。譬如:“两个酥胸相贴,脸儿厮搵,呜咂其舌。”
用“亲”表达“接吻”的意思,比如:“西门庆一时兴动,搂过脖子就亲了个嘴,递舌头在他口内。”
 

但纵观全书,“呜”与“亲”两者出现的比例,后者是前者的五倍。由此可知,“亲”取代“呜”,几乎成了一种潮流与必然,正所谓浩浩荡荡,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接吻”这个词,也不能说古代完全不用,但主要用来形容建筑上的神兽装饰“鸱吻”(注:读音chi)的。据学者考据,它最早表达“亲嘴”的意思,来自于乾隆年间的一本书,该书描述洋人男女:“见亲友宾客,无跪拜揖让之礼,惟接吻以为礼。”
这句话再次证明了,在西方社会,“接吻”是礼仪的一种。
晚清文人张祖翼在光绪年间,曾经创办过一份报纸,在报纸中用到“开司”一词(即kiss的音译),他特意解释曰:“‘开司’译言‘接吻’也。”以及,以他为代表的士大夫群体,也倾向于“接吻”是一种礼仪,而淡化了其情色内涵。
清末民初的非士大夫阶层、小说作者与娱乐报刊编辑,则相对三俗一点,他们故意隐去亲吻中的社交元素,却无限放大了其情色内涵。
比如,清末的一本章回体小说,在描写男女云雨时写道:“趁着姑娘两手来推,拉着姑娘的手就势站起,往姑娘身上一扑,学那西洋人相见的规矩,行了一个接吻大礼。”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采用“似淫非淫,似礼非礼”的方式,对西洋人的规矩进行讽刺,同时也在挑逗读者的情欲。
时间来到民国,著名的性学家张竞生,再加深了一步,他将亲吻定义为“一种情玩的方法”,他说道:“接吻可以使人免于交媾,而能得到杏欲的满足,是男女‘神交’的一种形式。”
清末民初是一个混乱的时代,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幸福的时代。别的不说,彼时,接吻是一件时髦的事情,乃至被很多国人“视为文明,群起效尤。”与此同时,“接吻的文学”也在大行其道。
当一切趋于稳定时,传统的力量开始抬头,接吻渐渐被打上“危险”的标签。除此之外,很多道学家还从“科学”“卫生”“文化”的角度,分析、指责接吻的诸多坏处与风险。
 

传统的背后往往就是强权,不久之后,接吻便从小说、电影等等媒介被无情拿掉。传统的力量又是根深蒂固的,我相信即便在今天,认为 “接吻就是耍流氓”的,绝对大有人在吧?认为“公共场合接吻不道德”的,应该占大多数吧?(叠一下甲,笔者也觉得膈应)
关于“接吻是否有碍风化”,早在民国时期,有一对周氏兄弟,给出过非常精彩的反驳。
周作人说:“中国即使性教育一点都不发达,青年的意志也还不至于这样变态的薄弱,见了接吻拥抱便会堕落到罪恶去。”
周树人更损,他告诫自古以来的道德家,“我所希望的不过愿其有一点常识,例如知道裸体画和春画的区别,接吻和杏交的区别,尸体解剖和戮尸的区别,出国留洋和‘放诸四夷’的区别,笋和竹的区别……”


赞(50)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3-27 00:40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11-19 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