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的养老金都没着落,还要给房子交养老金?”
刚过去的这个周末,“房屋养老金”成了中国社交媒体上的热词,它令许多人不解、质疑乃至愤怒。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董建国上周五(8月23日)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披露,将研究建立房屋体检、房屋养老金、房屋保险制度,构建全生命周期的房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上海等22个城市正在开展试点。
董建国特地补充,房屋养老金方面,个人账户通过缴纳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已经建立,试点的重点是政府将公共账户建立起来。
在上述三项制度中,“房屋养老金”最受关注。正如董建国所说,屋主们在购房时已缴纳过住宅维修资金,用于房屋公共区域及设施的维护改造。有网民认为,在此基础上缴纳房屋养老金,属于重复收费。还有自媒体解读称,房屋养老金是变相征收房产税,但“比房产税还狠”,因为房产税主要针对拥有多套住宅的富人,而养老金针对的是住在“老破小”的穷人。
与此同时,关于房屋养老金征收标准的传闻也没停过。上周日(25日),一则在社媒平台上被疯转的消息称,上海浦东已披露房屋养老金收费标准,主要依据房屋的面积和楼层而定。上海市住建委和市房管局当天辟谣称该传言不实。
上海官媒8月25日辟谣称,网上关于浦东披露房屋养老金收费标准的消息不实。(新闻截屏)
房屋养老金是什么?
房屋养老金的提法并非现在才有。2022年4月,湖南长沙一栋居民自建楼房坍塌,导致54人遇难。住建部随后召开视频会议,要求加快研究完善房屋建筑安全管理各项制度,其中包括研究建立房屋养老金制度,更好解决既有房屋维修资金来源问题。
过去两年中国“两会”(全国人大、政协年会)期间,也有多名代表建议设立房屋养老金制度。
因楼房年久失修导致的安全事故,近年来时有发生。今年5月,安徽铜陵一栋20多年楼龄的住房发生坍塌,造成四人死亡。就在上个月,江西南昌一栋“老破小”居民楼部分坍塌,致一人罹难。
住建部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中国城镇房屋中已建成超过30年的接近20%,进入设计使用年限的中后期。预计到2040年前后,有近80%房屋成为老小区,普遍存在墙体结构安全隐患、屋面渗漏、外墙脱落、设施设备老化等问题。
2022年4月,湖南长沙一栋居民自建楼房坍塌,导致54人遇难。(长沙发布微信公众号)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法学院院长尹飞撰文指出,房屋与普通商品相比,生命周期较为漫长。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障房屋安全与正常使用,必然会出现房屋及其附属设施设备的保养、维护、维修乃至更换、重建的费用。这类费用,就可以称作“房屋养老金”。
在“房屋养老金”概念正式提出之前,由业主按照房屋建筑和设备安装成本5%至8%比率缴纳的“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一直被当作房屋养老金使用。
但据《新京报》报道,这笔资金使用时存在诸多限制条件,例如需要三分之二以上业主参加、过半数同意。使用门槛过高,流程繁琐漫长,是导致维修资金提取率较低的主要原因。此外,部分老旧住宅维修资金余额严重不足,而续缴制度难以落实。
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院长严荣等今年在《中国房地产金融》发表的文章中指出,目前中国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结余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1830亿新元),上海、北京和杭州等城市结余均超过百亿元,但累计使用资金仅占累计归集资金的10%左右,成都和深圳分别约为4%和5%,大量资金沉淀未有效利用。
浙江工业大学中国住房和房地产研究院院长虞晓芬向第一财经指出,近年来各地政府都在探索通过地方财政补贴、土地出让金、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等渠道,建立一个能用于存量房安全体检、安全管理、维修更新补助的资金池。
钱从哪里来?
房屋养老金引发争议的关键原因在于,官方没有说明这笔新增的资金从哪里来,以及是否会增加老百姓的负担。
澎湃新闻引述尹飞解读称,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的款项来自公共资金,按照“不增加个人负担,不减损个人权益”的原则,由地方政府探索资金筹集渠道。因此,此次建立的房屋养老金公共账户不会加重业主负担。
围绕房屋养老金的争议持续升温之际,住建部旗下《建筑》杂志社星期一(26日)在微信公众号发文,指房屋养老金制度被严重误读,并强调“房屋养老金不是房地产税,公共账户不需要老百姓出钱”。
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关于房屋养老金的研究报告也显示,公共账户资金由财政资金出资,以国有土地出让收入、中央财政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补助资金(老旧小区更新改造资金)、地方财政补助资金为主,其他房地产相关税收为辅。
但随即有人追问,公共账户的钱从哪里来?地方政府要怎么筹集资金?如果来自土地出让收入,岂不是很快就入不敷出?
中国财政部星期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首七个月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77万亿元,同比下降22.3%,较上半年的18.3%进一步扩大。受房地产市场低迷冲击,地方政府缺失一大收入来源,令本就紧张的财政状况愈发捉襟见肘。
中国楼市持续下行,多家房企深陷债务危机,地方政府售地收入也受直接冲击。图为头部房企碧桂园位于天津的一个在建住宅项目。(法新社)
正因如此,网民对官方承诺并不买账,认为这和疫情期间免费做核酸检测一样,“说是免费,最后还不是由纳税人买单,羊毛出在羊身上”。
还有人质疑,既然住宅维修资金还有1万多亿元余额,为什么不先想办法把这笔沉淀资金利用起来?
随着中国楼市进入存量时代,越来越多老旧房屋要进行维护和改造,需要更多资金支持,这个逻辑不难理解。但在经济低迷、就业不振、楼市下行之际重提“房屋养老金”,很难不令人联想到是在巧立名目“割韭菜”。
许多中国家庭为了买房倾其所有,只求有个安身之处。但中国住房产权只有70年,而一般民居的设计使用年限仅为50年,加上近年来房屋安全事故频发,业主和房子到底谁为谁养老,还很难说。
可以确定的是,不断走低的楼市已让众多“房奴”吃尽苦头,此时还要引入“房屋养老金”,免不了引发争议和质疑。只有解释清楚房屋养老金的钱从哪里来,用到何处去,如何征收,怎么监管,才能打消老百姓的疑惑,避免民心像危房一样动摇。
赞(51)